推薦-驚婚
他雖不斷面臨精神與身體的傷痕,但這些考驗也讓他走向一個更加靜謐與大器的世界。郭松棻的文學實踐所走向的遠方,不是一個聲名,不是一種定義,而是應許更多解消與自由的可能。──簡義明
特別收錄/簡義明教授至郭松棻紐約住所六天專訪內容
簡義明教授至紐約郭松棻住所六天專訪,郭松棻談到在台灣的成長記憶、保釣時期經歷的人與事、寫作與閱讀的思索等。讓願意閱讀和理解郭松棻的讀者,找到更多靠近作家精神世界的方法與路徑。
收錄郭松棻《驚婚》手稿與攝於書房照片
是驚婚,也是驚於命途,驚於人的難以理解無法捕捉。
關於一對男女倚虹與亞樹,與各自父親的故事,漫漫生涯、曲折心境在短短一段婚禮紅毯上鋪展開來。
憤世嫉俗的哲學青年,對父親有著無法消解的怨恨,卻與只顧好友遺族不管家庭的女友父親成為忘年交,兩代不被社會接受的男子,兩個隱藏激動與充滿祕密的反抗靈魂,在漫長的沉默中溝通,彷彿他們此生的壓抑在對方身上終於獲得解脫……
非以曲折的生命為代價,否則必不為人間所擁有。
而父親難道在母親的身上實驗著愛情的能耐?殘酷啊,難道父親以為凡是相互愛過的就不再破碎,或甚至不惜於破碎。
「現在不這麼想了﹐現在只感到亞樹這樣的人實在是稀種﹐實在是難得﹐然而實在是太痛苦了。」
「如果還能夠和他在一起呢﹖」
「那一定也惹得自己痛苦不堪﹐不過……」
「不過﹖」
「不過﹐還是值得的﹐有時候痛苦又怎麼呢﹐總比不知痛苦要好得多。」
「你這樣以為嗎﹖」詠月瞇笑起來。
你忘了你以前的痛苦﹐我給整得夠苦的。也唯有那段時間覺得自己活過﹐活得很充實。現在這種清靜反而落空了﹐反而不算生活了﹐反而是像一個廢人一般。
朝陽的房間﹐窗玻璃上都垂著花布簾﹐印花都被陽光曬淡了﹐日間這間睡房被父親
弄得很幽暗。這個世界的日光﹐他懼怕。簾布的灰塵沉沉積累﹐ 成為不斷膨脹的嘈雜的低語。
不能想像一個現代青年揹著父親的墓石一步一步穿過白天的鬧街。
也就在那後車站的台階上﹐在九月初的刺眼的陽光下﹐看見了他的臉永遠掛上了那記號。仔細看去﹐一條比膚色稍白的鋸齒形的裂痕從臉膛的中央劃下來﹐彷彿是雲端的一道閃電﹐從額庭乍現﹐直劈下來﹐在鼻樑開始的地方收煞了。那是一條憂鬱之疤﹐他在那疤記的後面﹐人更沉默了。
她失戀了﹐而他從來就不知道自己有過戀愛。他是一個被過去吞食了的人﹐他不知
道戀愛是什麼﹐他是最合算的。當她這麼想﹐他是無辜的﹐現在她仍然懷著懷疑﹐甸甸地注視著他。十幾年的見識和年紀沒有替她贏得一點智慧﹐如今她對他還是一無所知。最不合算的是她﹐遇到這樣的一個人﹐而這又已成為過去﹐當她的腳步踏著音樂的此時﹐她又能說些什麼呢﹖現在的現在的現在﹐如重複的旋律。
未來或許是不斷回憶著現在的一種生活。
作者簡介:
郭松棻
一九三八年生於台北市。父親為畫家郭雪湖。一九五八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〈王懷和他的女人〉於台灣大學的《大學時代》。一九六一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。一九六三年,在台大外文系教授「英詩選讀」,一九六五年參加黃華成導演電影《原》的演出。一九六六年赴美進加州柏克萊大學念比較文學,一九六九年獲比較文學碩士。一九七一年放棄博士學位,投入保釣運動。其後於聯合國任職。一九八三年再度開始創作小說,以羅安達為筆名發表作品於《文季》,接著〈機場即景〉、〈奔跑的母親〉、〈月印〉、〈月嗥〉陸續發表於港台報章。出版有《郭松棻集》、《雙月記》、《奔跑的母親》三本小說集。二○○五年七月因中風病逝於紐約,享年六十七歲。
簡義明
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,現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,曾為Fulbright 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。研究領域為:自然書寫與生態論述、保釣世代文學與思潮、台港文藝互動、現代散文。著有《書寫郭松棻: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》(博士論文)、〈當代台灣自然寫作(1981-2000)的危機論述與論述危機〉、〈愛與冒險——論一九九○年代之後劉克襄的「都市轉向」〉等論文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