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推薦-弱空間: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

 

詳細介紹(點我)

 

 

對台灣建築,最具人文氣息的閱讀法──

以《道德經》讀出「後921世代」建築師們,如何在跨越理念的向度中、萌發秀異的空間美學

台灣當代最重要的建築評論家阮慶岳,長期來關注台灣以及東亞建築發展現象;本書是繼《弱建築》後,第二部以《道德經》作為思考方法來閱讀台灣當代建築的評論書。

究竟什麼是「後921世代」呢?

以作者阮慶岳的說法來看,「也就是921大地震後,台灣中生代建築師發展的現象觀察。」而這些中生代建築師,「出現在台灣最富裕活潑、也最民主多元的時刻,卻也是機會最匱乏的時刻。」一方面在沒有政治、歷史包袱的開放環境中,得以尋求自我文化的主體表現,但也遭遇了台灣經濟的微型泡沫化、建築產業發展的停滯期。

有別於「前921世代」的謝英俊、黃聲遠、邱文傑、廖偉立等積極建立建築師與社會對話的主軸、確立台灣當代建築的主體這樣的路線;「後921世代」展現出對「生態、永續」議題的積極回應,並強調與既有環境接合、展現對環境細節的觀察力,細膩地回應使用者需求。

阮慶岳分別選取《道德經》中的一字,作為探討15位「後921世代」建築師的作為與作品的折返點──既從這個字出發,作為探進作品與建築作為的理解並展開詮釋,而所有的展開也回歸這一字來做為小結。

-〈間建築:吳武易〉

作為中介物的這個間,就猶如「碧波飛」裡的大大小小的虛空間(是庭院、也是微型的小天地),乍看下似乎並無一物,卻能有著魔幻般的能力,源源不絕地與居住者及其它空間作著對話。

-〈易建築:張淑征〉

張淑征的建築設計,是一個不斷反覆於簡與繁之間的辯證。……整個建築體的材質與語言,皆被純粹、單一地收斂整理,維持著簡單純粹的性格,又同時尋求著最大的使用與視覺變化可能,可說是「圖難於其易」的很好說明。

-〈明建築:黃明威〉

《道德經》中提到的「微明」,這二字是說明一種雖然姿態幽微、卻依舊能清楚做出明白表達的狀態,與(東海大學)人文大樓以含蓄內斂的語言姿態,還是能顯露出來落落大氣的氣息相類同。

-〈謙建築:黃謙智〉

「小智研發」正挑戰著現代性所衍生出來關於生態永續的大問題,不管從材料研發到設計綠能生活的用品與建築物,都能以紮實、謙遜的微小作為來著手,敬業地謹守著專業者當有的原則與本質。

本書以五個關鍵事件(1895年甲午戰爭/1945年日本戰敗/1978年台美斷交/1987年政治解嚴/1999年921大地震),作為映照閱讀當代台灣十五位/組建築師發展的歷史參照,再以五個基本價值(空間、美、永續、社會性與宗教性)對個案與設計者為中心做紀錄與評論,在鋪述這個建築世代的作品與作為同時,也試探了台灣建築的未來走向可能。

◆ 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李祖原建築師、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得主、2011美國Curry Stone獎得主謝英俊建築師 <專序推薦>

「如一棵樹你不去動它,它自會成長。從老子的角度看,似不必多所雕琢,空間自然就會成長出屬於它該有的面貌。這是自生的能力,不要去干擾它。這十五位中生代建築師在不知不覺中,是切切實實的實踐了老子『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』,是老子的實踐者。」──李祖原

「這些在曠野上呼喊的建築師,他們一致的特性就是不從抽象的大論述著手,真誠地面對眼前的材料、質地、工法、風、光影……真實地反應皮膚、眼睛、鼻子、耳朵的感覺,這或許是將現代建築落地生根的必經之路。」──謝英俊

作者簡介:

阮慶岳

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,曾為開業建築師(美國及台灣執照),除教職外,同時創作文學、建築評論與策展。

文學著作包括《林秀子一家》、《凱旋高歌》、《蒼人奔鹿》、《秀雲》等;建築著作包括《屋頂上的石斛蘭》、《建築師的關鍵字》、《下一個天際線:當代華人建築考》等逾25本。

曾獲台灣文學獎散文首獎及短篇小說推薦獎、巫永福2003年度文學獎、中央日報短篇小說獎、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、2004年亞洲週刊十大中文好書、2009年亞洲曼氏文學獎入圍等。

策展包括:《長安西路神話》、《黏菌城市》、《城市謠言:華人建築2004》、《樂園重返:台灣的微型城市》、《久違了,王大閎先生!》、《朗讀違章》、《人民的城市》等。

 

詳細介紹(點我)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da 的頭像
    Ada

    Ada 書城

    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